学生风采
我的大学故事(八)曲晰迪:逐梦科研,无悔青春
曲晰迪,201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和法学双学位,保研本校继续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2021年由硕转博,将于2024年6月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区块链技术,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共识算法、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硕博连读期间,学业成绩优秀,连续五年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曾获得博士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和社会实践奖。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包括2篇CCF A类期刊论文,1篇CCF C类期刊论文,1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等。
非常荣幸能够在离别之际与大家分享我的师大故事。其实,我经常会想,如果真有时光机带我回到2014年,回到刚刚迈入北京师范大学校门的时候,可能自己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便会截然不同了。毕竟谁能想到我会在这个小小的校园内,度过最美好的十年青春岁月,结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完成身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有朋友曾开玩笑说,你就像长在这儿了,是啊,我仿佛真的长在这里了。
这十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有些幸福快乐,有些催人泪下,也有些不堪回首,我想就把那些喜悦感人的瞬间铭记在我心里,将痛苦的经历和浅薄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正处于迷茫中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回首本科四年,对于当时的我和同学们来说,似乎再没有比绩点更重要的事情了,课程成绩是否优秀、各种比赛能否获奖、参与社团能否任职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枷锁,大家为了提高综评分数埋头苦读,各显神通。当然,努力学习、夯实基础对于未来的学习和科研之路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如果过分追求绩点,追求分数,过度的学业压力会让我们忽视很多身边的小美好,曾经的我就深受其苦,为一两名的差距错失一等奖学金而万分懊恼,给自己附加了沉重的负担。身边有很多同学也曾因为一两分之差反复纠结,让自己陷入悲伤和愤懑之中。幸运的是,在本科期间,我遇到了一群开朗乐观、全面发展的朋友,她们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摄影,有的喜欢运动,在她们的带领下,我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学院演出、志愿服务等,并且听从内心兴趣驱使辅修了双学位,扩展了自己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尽管这些经历并不能让我在学期末获得加分,得到显性的回报,但是我却在这些活动中收获了可持续一生的宝贵友情和珍贵回忆,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些隐形的回报远比一两分的成绩重要得多。毕业之后我与朋友们也时常相聚,她们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支持。而辅修的经历也出乎意料地在六年后对我找工作的过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作用。
2018年,我获得保研资格,选择留在本校继续读硕,开启了我的科研之旅。虽然这些年,我发表了一些论文,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但是细细想来,我的论文投稿之路相比于同门来说,不可谓不艰辛。有时我觉得,或许遇上优秀耐心、循循善诱的导师和善良可爱的实验室伙伴们用掉了太多的幸运,使得我的论文投稿过程就总是差些运气,单说写成的第一篇论文,从成稿到发表就耗费了三年多的时光。多年来,我遇到过写了一两百条建议的审稿人,也遇到过没给任何意见直接三轮小修拒掉的审稿人,还遭遇过期刊编辑更换一年半撤稿撤不回来的情况,甚至多次体验一年反馈一轮的审稿速度,真可谓是处处艰辛、时时伤心。如今回想起来,这些经历却并非只带来了痛苦,反而有助于心态的磨砺,耐心的塑造,自信的建立,科研能力的打磨。回首过往,痛苦总是短暂的,随着时光的推移会被渐渐淡忘,而它对我自身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却是受益终身的。
通过无数次地反复修改论文,我不断锤炼精益求精的科研素养,提高科研论文的写作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导师王胜灵教授对我进行了上百次一对一指导,不厌其烦,反复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针对每一个修改建议细细研读,认真修改,甚至还曾写过一百多页的意见回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论文成功发表。实际上,有时我也会失去信心,陷入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天赋是否足够优秀,怀疑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是真的有价值,甚至多次想放弃高水平期刊,转投一些要求相对较低的期刊,每当这些时候,导师总会不断地给予我鼓励,肯定我的能力,肯定论文的价值,不厌其烦与我谈心,令我重塑信心。同时,充满温情的实验室氛围给了我极大的心里支撑,在进行学术交流和头脑风暴时,小伙伴们毫不藏私,有何新的想法都会直接分享,很多时候都能彼此启发,共同进步。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不是单打独斗,一个人的埋头苦干很难成功,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今回首往昔,令人感动的是,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相信来到北师大的同学们都足够优秀,有卓越的毅力和耐性顺利完成学业,战胜课业和科研的各种挑战。最后,愿大家充满自信,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每一天更完美的自己。
联系电话:010-58807943
邮编:10087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电子楼